Web上的各個超文本文件稱為網頁(page),存放這些網頁的Web服務器稱為網站(Website)。實際上,網站就是在網絡上存放數據信息或提供服務的地方。正是由于網站存放有大量的信息,因此網絡可以提供各種快捷的通信與服務。 網絡中的服務器是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地方,服務器接入Internet能為全球各地的人們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 網站服務器接入Internet的方式各不相同,目前國內常見的服務器管理方式主要有專線接入方式、虛擬主機方式和主機托管方式等。 1)專線接入方式 通過專門的線路將網站接入到 Internet。所謂專線接入,主要是指所有可以連接到Internet的線路的連接方式,張家口網站制作包括幀中繼、DDN以及光纖等方式。 2)虛擬主機方式 虛擬主機主要是指租用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 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服務器的硬盤空間,使用特殊的軟、硬件技術,將一臺計算機主機分成一臺臺虛擬主機,每臺虛擬主機都具有獨立的域名和IP地址,具有完整的服務功能。在同一硬件、同一操作平臺上,運行著為多個用戶打開的不同的服務程序,它們之間互不干擾,同時每個用戶都擁有自己的一部分系統資源。虛擬主機之間完全獨立,并可由用戶自行管理。由此可見,虛擬主機方式省去了用戶建設網站的全部硬件投資,但不支持高訪問量,只適用于小型網站。 3)主機托管方式 主機托管是指將網站服務器主機委托給 ISP保管,用戶需要做的只是將設備放到 I5P的中心機房或數據中心,然后通過其他低速線路進行網站的遠程管理和維護。ISP為客戶提供主機環境,包括機架空間、恒溫恒濕環境、網絡安全防護、UPS供電、防火設施等。主機托管一般適用于大型和中型規模的網站。 計算機網絡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臺獨立自主的計算機組成的集合。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絡包括計算機、網絡連接設備、網絡傳輸介質、計算機操作系統等部分。組建計算機網絡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共享的資源不僅包括計算機網絡中的硬件資源(如磁盤空間、打印機和繪圖儀等),也包括軟件資源(如程序和數據等)。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 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已經具有批處理功能。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遠程用戶可以利 用通信裝置進行數據處理,這樣,用戶可以在遠離計算機的地方輸入自己的程序和數據并得到結果。產生通信接口后,計算機可以直接與通信裝置連接,在通信軟件的控制下,自動將遠程用戶發送來的信息裝入計算機中處理,也可以把處理的結果自動返回給遠程用戶,整個過程沒有人工干預。這種系統的特點是在系統中只有一臺計算機,各種資源集中在這臺計算機上,計算機既要進行各種數據處理與運算,又要管理與遠程終端的通信。為了減輕計算機的通信負擔,可以使用一臺專門的計算機處理與遠程用戶的通信,負責通信線路的管理與控制,有時也對用戶的作業進行預處理,這種系統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2)分組交換網 為使用戶共享各個計算機系統中的資源,把多個有通信功能的計算機系統連接成網絡。張家口哪有做網站其特點是在網絡中有多臺主機,各種資源分散在每臺主機上,每臺主機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可以獨立地完成本系統內用戶的作業;同時,整個網絡又是一個統一的系統,網絡中的用戶可以共享每臺主機上的資源。 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將數據處理與計算和數據通信分開的二級結構網絡,在此二級結構網絡中,網絡由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組成。所有用于計算、處理或向用戶提供服務的計算機及其軟、硬件資源構成網絡的資源子網,這些資源原則上可被所有用戶共享。通信子網是由通信硬件(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等)和通信軟件組成的,其功能是為網絡中的用戶共享各種網絡資源提供必要的通信手段和通信服務。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ARPANET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 ARPANET是第一個較完善地實現分布式資源共享的網絡,采用分組交換方式。所謂分組交換是將要傳輸的數據分割成較短的數據塊,稱為分組;然后采用動態的方式選擇每個分組的傳輸路徑,只有在傳輸分組時才占用線路,從而提高了線路的利用率,增加了傳輸的可靠性。采用分組交換方式的網絡稱為分組交換網。在20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了為公眾用戶服務的公用數據通信網,由于其采用分組交換技術,因此又稱為公用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的出現使網絡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