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協議是網絡中使用的基于軟件的通信協議,包括傳輸控制協議(簡稱TCP)和網絡協議,簡稱IP。TCP/IP是普通使用的網絡互連的標準協議,可使不同環境下不同節點之間進行彼此通信,是連入Internet的所有計算機在網絡上進行各種信息交換和傳輸所必須采用的協議,也是Web服務器與其他網絡計算機互聯的基本通訊協議。 通信網絡的利用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人們開始認識到有要把具有不網絡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系統相互連接起來。197年,CCITT和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為了使異種計算機間的通信成為可能,認識到有必要使網絡體系結構標準化,并開始了標準化工作。這個標準的網絡體系結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OSI),也就是說,OSI是一種將不同機種的計算機系統聯合起來,使它們之間可張家口哪有做網站以相互通信的規范。 一般說,計算機、終端、軟件和操作員等就組成了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上還有某種事務的應用進程(AP)。例如訪問遠程計算中心的數據庫的FORTRAN程序(用戶進程)、數據庫管理程序(管理進程)、終端操作員(手動進程)等。OSI參考模型就是將存在于各個系統中的進程之間的信息傳遞模型化。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的基本構造技術是分層的。每層的目的都是為上層提供某種服務,把這些層與如何提供服務的細節對應起來就形成了結構化模型。OSI參考模型由七層組成。該圖是分別由A公司和B公司制造的計算機系統A和計算機系統B,借助于廣域通信網,用OSI協議進行自由通信的情況。另外,像分組交換網這樣的中斷節點系統,是一個只具有第3層以下功能的模型化系統。下面分別說明各層的功能: 1.物理層(第一層) 為了將電話線、同軸電纜等物理媒體用作通信線路,而進行電氣的、張家口網站制作機械的以及物理的管理(例如調制解調器信號的管理),以保證比特(數據位)的傳送。 2.數據鏈路層(第二層) 通過檢查發生在連接通信系統間的傳送線路上的比特錯誤并進行恢復,確保比特序列組成的數據流準確無誤地傳送給對方系統。 3.網絡層(第三層) 使用數據網(分組網和線路交換網)、電話網等各種通信網,與對方通信系統之間建立通信路徑。為此而進行中斷、路由選擇管理以保證終端系統間的數據傳送。這時,需要用適當的費用設置通信路徑,以實現上面的傳送層所必需的吞吐量、傳送延遲等傳送功能。 4.傳送層(第四層) 通信兩側的終端系統在通信進程間進行實際的數據傳送時,其正確性是由這一層來保證的,也就是說,本層要保證連接系統的通信網的質量。當傳送出錯概率較高時,要通過檢錯、恢復等手段提高數據傳送的可靠性。為了用便宜的通信費用傳送數據,常采用在一條網絡連接中組合使用多條傳送連接的多路復用手段。 5.會話層(第五層) 在進程間進行通信時,通常通過同步化來傳送有一定含義的信息。例如,在傳送較長的文件時,采用以頁為單位進行確認,確認后再傳送下一頁的方法。為此,在本層中要對進程內必要的信息傳送方式(如半雙工、全雙工的管理,發送權的管理)、進程間的同步以及重新同步進行管理。這些功能總稱為會話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