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量是指單位時間能,某個Web網站能夠處理的傳輸量,如每秒轉移的比特數、每天發生的HTTP操作或者每秒百萬條指(MIPS)。如果用戶將吞吐量理解成每秒多少比特時,也可以以“帶寬”這個詞來代替。計算吞吐量最簡單的方法是:累加一段時間內的傳輸量,然后再將其除以這段時間。這種計算方法可能產生正確的結果,但也容易誤導入,因為它忽略了樣本時間內傳輸速度的變化。有的Web管理員認為延遲是吞吐量的倒數,即吞吐量高的延遲必然就少。而實際上這一定義并不正確,我們可以從下面的簡單的例子中說明延遲與吞吐量之間的差別: 例如,某張光盤的容量是50M,如果通過Internet傳輸,那么需要整整24小時才能全部傳輸過去;張家口網站制作如果使用人工運送,則20小時就可以到達。這時,我們可以分別計算兩者的吞吐量:如果通過Internet傳輸,則吞吐量的算法是:(50×20×8)/(24×60×60),得到這個數的值大約是10.15M/s;而使用人工運輸時,吞吐量是(50×20×8)/(20×60×60),得到的這個數的值大約是12.2M/s,顯然,使用人工運輸時,它的吞吐量大于使用Internet進行傳輸的吞吐量,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之于,如果使用Internet傳輸,則一部分文件的內容一開始就到了,而使用人工運輸方法的話,所有的內容最后在同一時間內到達。因此盡管這兩種方法在一天之內有差不多的吞吐量,但使用Internet傳輸具有更低的延遲。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說明了高吞吐量也可能具有較高的延遲。這種情況在網絡中是比較常見的,大的磁盤易于有好的吞吐量和較少的延遲,因為該磁盤的物理空間較大,但是如果要在該磁盤中找到某些需要的內容,那么所需的時間也就更長;在網絡傳輸中,數據分組包的延遲也常隨著吞吐量的增加而增加,當接近最大吞吐量時,就會有更多的分組包在線路上,因此一個分組包就必須等更長的時間,從而增加了延遲。這種情況對于以太網絡更為明顯。 對于Web服務器和 Internet,相對來說,張家口哪有做網站延遲比吞吐量更加重要。傳輸一個小的HTML文件,比如說小于2K的文件,對于28.8Kbps調制解調器的用戶而言,花在發出請求和開始得到響應之間的時間會比等待該文件傳輸結束的時間更長。網絡從客戶機到Web服務器再返回客戶機的每一步,都會影響到一個HTTP操作的延遲。這里所說的延遲是指的網絡延遲,而不是應用程序延遲。應用程序的延遲是指運行在Web服務器上的應用程序本身從開始到返回結果需要的時間。如果用戶通過Internet可以訪問一個Web服務器,那么大部分延遲可能是由路由器的存儲和轉發能力決定的。路由器接受一個進入的分組包,將它放在一個緩沖區中,查看其中的頭信息,然后決定該分組包的下一個發送位置。即使在該決定已經做出,路由器通常仍然需要等待一個自由槽用于發送該分組包,于是分組包的延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Web服務器和用戶上傳的路由跳轉的數目。路由器與路由器本身之間相互連接的延遲和吞吐量也不相同。在Internet中,在發送端和接受端之間的路徑可以根據網絡情況自動改變,所以不同分組包的延遲也不一樣,甚至還可以不按順序來發送數據分組包。 簡單地說,利用率就是實際使用某組件的容量和該組件本身容量的百分比。為了充分利用硬件的性能,用戶也許會希望自己Web服務器中所有的組件利用率都是10%,但需要考慮到,對于磁盤驅動器和以太網而言,如果利用率太高就會出現較大的延遲。所以一般來說,組件的利用率在70%左右時,無論對于Web服務器自身的運行,還是所提供的Internet服務,都是最好的。
|